close

再說方言 昨天一名廣東的同行問我關于方言的問題,他的角度非常有趣,問我自己平時在生活中如何切換語言。想了想,平時在家裡面,和女兒說粵語,和老公說普通話,和印尼來的家傭粵語和英文夾雜。如何和還在上海的父母通電話,當然是說上海話。遇到隔壁的鄰居,因為是英國人,只能夠說英文,因為對方雖然在香港住了十多年,老婆還是香港人,但是到現在,他還不會說粵語。 好像很麻煩,但是真正轉換起來,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,簡單來說,就是見什麽人說什麽話,語言說到底是溝通的工具,哪種溝通起來最有效率,最方便,還有最親切。身邊這樣的朋友很多,比如好幾個台灣出生長大,但是在香港求學工作落戶的朋友,平時聊天大家用粵語或者普通話,而他們一接到家裡或者台灣朋友的電話,馬上會轉channel講閩南話。在公司開會,也常常是粵語國語轉來轉去,反正大家都聽得懂,差別在于那種語言表達起來更加方便。 很多人對方言有抵觸情緒,就是因為聽不懂。聽得最多的一種關于上海人排外的說法,就是一群人聊天,如果裡面有兩個上海人,總是會看到他們自己用上海話聊天,不時用眼角瞟瞟其他人,很讓週邊的人不舒服。還有就是,在上海問路,對方就是不說普通話。我想,前者屬于個人的修養問題,和方言本身無關,後者屬于語言技能問題,所以我從來不反對學習普通話,畢竟中國這麽大,方言這麽多,普通話可以方便大家交流。 但是不能夠為了推廣普通話而剝奪了大家說和學習方言的機會,比如校園。為何覺得校園如此的重要,這是因為對于孩子,特別是小學生來說,校園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願意用則怎樣的語言。其實小孩子不會說方言,已經不單單是在上海我所看到的身邊的那些例子,網友們提供了太多,在廣州,湖南,都有。 不少在國外的朋友有這樣的經歷,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,于是週末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,在家裡面也盡量和孩子說中文,但是當孩子上了小學之後,不知不覺的,家裡面的對話變成了英文,孩子拒絕說中文,因為校園裡面沒有這樣環境和同伴,孩子覺得說中文不酷,雖然週末中文學校的課程勉強維持,但是孩子的中文水平,卻在不斷退步。 至于方言節目,仔細回想了自己小時候,看的聽的幾乎都是普通話節目,只有去了郊區,才能夠聽到滬語的對農村廣播,但並沒有因為沒有方言節目,就不會說上海話了,說到底,因為生活的環境,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其他的公共場合,說上海話是自然不過的事情,而且獨角戲還有滬劇越劇也很流行。但是現在每次回上海,發現除了和家人還有出租車司機,講上海話的機會實在不多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方言節目,對于保護方言來說,真的好重要。 有些人反感方言節目,其實一個城市的多元在于,大家可以進行自由的選擇,只要不是壟斷了播出渠道,讓不懂方言的人沒有選擇(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,就算在廣州,除了粵語節目,還有太多普通話節目的選擇),那麽方言節目除了服務本地觀眾之外,也給那些願意學習方言的外來人一個學習的渠道。 二十年前在上海讀大學,宿舍裡面很多外地同學,四年之後,絕大部分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,就算說的不好,至少也聽得懂。就好像對着那些來香港求學的學生,我總是告訴他們,快點學會粵語,這是因為,這樣能夠讓大家更加快速,更深入的感受這個地方,和這個城市,還有這個城市的人拉近距離,當然在香港,會廣東話,求職會更容易一些。 這當然是雙向的,當一個外來的陌生人願意去學習的時候,這個城市也需要體現出一種包容感,而現在的上海,還有香港,都已經和十幾二十年前不同了,從本地人願意主動說普通話已經看的出來,特別是香港,香港電台的普通話節目,也算是政府撥出資源,服務那些不懂廣東話的居民。因為一個在語言上有歧視的城市,本身就算不上真正的國際化。 至于,有的人覺得,說普通話是一個城市走向國際化的標志,這有點誤導,四十年代的上海其實很國際化,講粵語的香港,應該算的上國際化吧。 在眾多的方言當中,粵語算是幸運的了,考中國的外交部,如果懂粵語,還算你多懂一門語言。其實更希望,因為這次關于保衛粵語的討論,可以讓大家看到,保護方言的重要。還是那句話,普通話和方言從來不對立,原本沒有問題,但是現在既然普通話已經強勢的情況下,為何不能給方言更多一點的空間? LV包 LV包包 LV 中正區汽車借款 中正區當舖 萬華區汽車借款 萬華區當舖 中和汽車借款 中和當舖 永和汽車借款 永和當舖 gucci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q21158 的頭像
    wq21158

    wq21158的部落格

    wq211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