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香港新移民 如果說地地道道的香港人,應該是那些原來的水上人家還有新界的原居民。每一次中國的局勢動盪,就會有大批的移民進入香港。 1974年之前,進入香港是不受限制的,對于內地人來說,唯一要考慮的,是如何躲過中國邊防的阻截甚至子彈,能夠遊到深圳河的那一邊,因為在六十年代,偷渡等同于叛逃,如果被抓到,後果嚴重,而不聽勸阻的那些,則會付出生命的代價。 推介一本書,陳秉安寫的[大逃港],撇開那些過于文學性的細節描寫,作者花了很多精力進行資料搜集,再現了當年的這段歷史。根據中國官方紀錄的數字,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,有接近一百萬的內地居民,從深圳越境到香港。在這段時間裡面,中國內地經歷了大飢荒,反右,文革,以及改革開放。 香港的居住人口,經歷了四次內地移民潮,抗戰時期,58萬人從內地移民香港,當時的香港人口只有九十九萬,這批人帶來了資金以及中原文化。1945年到49年,移民香港的主要是富裕階層,還有等待時機反攻大陸的國民黨部隊。大約130萬人移民香港,帶來了資金,技術和勞工,香港的紡織,印刷,航運等行業開始興起,也因為這樣,為之後內地偷渡來香港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,反過來,這些偷渡客也為香港提供了足夠的廉價勞動力。 1974年11月,香港政府實行抵壘政策,也就是偷渡者只要成功進入市區,聯系到香港的親人,就可以合法居留,如果在邊境被抓,就會被遣返。這樣的安排,也是處于人道考慮,畢竟這些人如果被遣送會內地,會面臨嚴厲的後果。同時政府也認為,如果不讓偷渡者合法融入社會,反而會成為黑市勞工,從事非法活動。 抵壘政策在1980年10月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,這是因為內地實行改革開放之後,政治環境寬松,偷渡已經沒有嚴重罪名,于是產生了更多的偷渡客。在抵壘政策取消之後,香港政府和內地政府確定了單程證制度,由內地公安部門審批簽發,目前是每天150個名額,主要給那些家庭分隔兩地的申請人。申請人取得單程證之後,要放棄內地的戶口以及中國護照,但是在香港居住不夠七年,還沒有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前,他們也無法申請特區護照,只能夠拿着一本香港政府發出的”身份證明文件“。 由于通過單程證名額進入香港的,主要都是孩子,老人以及教育程度比較低的女性,加上由內地部門決定誰可以移民香港,為了改善人口結構,香港政府在2001年推出輸入內地專才計劃,並且在06年推出了每年一千個名額,針對全球的優才計劃。而香港的大學從2004年開始,擴大招收內地學生,這些畢業後如果留在香港工作,也成為新移民的一部分。當然,還有這些年透過投資渠道取得香港身份的內地居民。 從03年開放自由行開始,越來越多內地孕婦到香港生孩子,而當中的大部分,父親也不是香港居民,從05年到現在,數量已經超過了十萬,而這些孩子,一生下來,就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,由于他們大部分和父母在內地生活,當他們有一天決定回歸香港,至少在心理上和現實生活中,要經歷新移民的階段,面對如何融入香港社會的問題。 香港人對內地偷渡客的態度,在陳秉安的書裡面有很多描述,打開當年的華文報紙,可以看到不少批評港府抵壘政策的文章,香港居民主動幫助這些不相識的偷渡者,到邊境地區送水送飯,甚至發生過集體攔截遣送偷渡客的車輛,讓他們跳車逃走的事件,因為大家同情這些同胞,如果不是走頭無路,或者想要追求更安定一些的生活,沒有人願意冒這樣大的風險。和香港稍微有些年紀的人聊起那段歷史,很多人都會告訴你,駐守邊境的之所以是英軍,是因為華人警察通常不會攔截這些偷渡者。 說到對新移民的歧視,不得不提79年無線電視的一套電視劇[網中人],劇中的主人公叫作“程燦”,大家都叫他‘阿燦“,因為社會文化背景的撞擊,讓這個大陸新移民的行為顯得相當怪異,而從此,阿燦成為了大陸新移民的代名詞,之後,拿新移民作為喜劇題材的電影電視節目越來越多,也出現了表哥表姐等等的稱呼。現在回看,正好是80年政府要取消抵壘政策前,加上偷渡人口的高速增長,讓原本生活在香港的人開始感受到壓力,文化上的衝擊,資源分配的衝突,似乎這個作品的出現並不奇怪,因為配合了政府的思路,在反映民意的同時,也起到了標簽化內地新移民的功能。 但是這裡面可能更多的是文化衝突上的一種調侃,就好像香港人自稱自己是港燦,或者是加燦(移民加拿大的港人),真正把內地新移民看成是社會的包袱,還是因為1999年居港權的官司,在終審法院裁定,香港居民的孩子,不管在哪裡出生都有居港權之後,特區政府聲稱,這樣的話,未來十年會有167萬內地移民,香港將會不堪重負,而媒體也出現大量關于新移民的負面新聞,比如好吃懶做,濫用綜援。最終人大釋法,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沒有居港權。當時社會上就有不少聲音指出,政府的公共資源本身就應該幫助弱勢群體,而不是用族群進行分類,一些民間團體強調,一切都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印象,沒有任何的數字顯示,新移民偷懶拿援助,相反,調查顯示,新移民更想要有一份工作。今天一些香港人敢于大談蝗蟲論,撇開種族仇恨的因素,至少對新移民的單一印象已經深入骨髓。 和六十年代不同,香港社會已經無法為這些新移民提供足夠的崗位,變成了要和香港的那些從新移民變成老移民的基層居民進行競爭,而政府不願意在福利方面投入更多,也使得社會公共服務不足,讓很多人產生怨言,從07年開始的,抱怨內地孕婦搶佔公立醫療資源的聲音,就是一個例子。不過這裡面有一個相當怪異的現象,父母都不是香港人的內地孕婦,因為有足夠的經濟基礎,絕大部分選擇收費高昂的私家醫院,而父親是香港的人內地孕婦由于大部分比較窮困,一開始還可以享用公立醫院的服務,但是在對非本地孕婦市場化收費之後,這些家庭甚至要借錢來生孩子,因為他們的孩子如果不在香港生的話,就拿不到香港身份,而排隊等150個名額,也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。這也是香港的不少民間人士批評政府的政策,”認錢不認人“。而最近關于內地孕婦的爭議,其實和07年比較並沒有新意,有改變的地方在于,孕婦人數逐年上升,政府在醫院人手以及設備的投入,卻並沒有相應增加。加上派六千元的話題,新移民再次成為政府政策的替罪羔羊。 香港社會對內地新移民的態度轉變,和內地經濟增長當然有關,也使得內地新移民的成本開始變得复雜起來。香港有評論文章認為,隨着新移民越來越多,很多內地社會的不好現象正在侵害香港,比如缺乏公德心,貪污行賄,甚至有文章認為,六七十年代來香港人的內地居民是為了追求自由,而現在的新移民,將來會成為聽話的投票機器。 這確實反映了不少香港人的想法,但是問題是,如果對自己的社會有足夠的信心,這些並不是問題,因為環境還有好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會改變人的行為,甚至觀念,一個包容有自信心的社會,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讓新來者遵守社會的規則,法律層面的,還有公共行為層面的。至于投票,七年香港的生活,如果還沒有教會這些新移民明白,選票是為了自己謀求更好的生活,投票機器只能有短暫的好處,卻要犧牲長久的利益,那這樣的社會,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。 LV包 LV包包 LV 中正區汽車借款 中正區當舖 萬華區汽車借款 萬華區當舖 中和汽車借款 中和當舖 永和汽車借款 永和當舖 gucci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q21158 的頭像
    wq21158

    wq21158的部落格

    wq211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