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媒體打交道 在大會堂遇到一個媒體同行,對方抱怨說,因為其他同行的不配合,上司交給自己的採訪任務看來是完成不了了。作為一個別人的上司,同時又是一個在前線採訪的記者,我非常能夠體會對方此刻的沮喪心情,因為很多時候,後方的編輯,往往已經制定了一些新聞話題,比如假設自己的記者,應該是能夠在採訪的時候遇到某個部門的官員,並且假設這位官員一定會回答自己記者的提問,因此,一定能夠得到一個預期中的新聞。但是,這樣的假設,往往到最後會發現,原來並不能夠實現。 不能夠實現的原因很多,比如沒有遭遇目標人物,或者是目標人物不願意接受採訪,還有一個原因,對方雖然談了很多,卻就是不肯回答預設的問題。對于記者來說,擔心在上司眼中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工作,但是其實這樣的擔心很是多餘,因為如果上司真是一個稱職的媒體人,完全應該預期到有這樣的可能,因而不會去苛責自己的下屬。 新聞就是這個樣子,不可能預期,即便是預設的一些場景,也會在真正發生之後發現,不是自己原先想象的樣子,記者只有在經歷見證之後,才能夠知道,到底有沒有新聞,是不是應該報道。就好像兩會的小組討論開放,雖然知道裡面會有很多的發言,也會有有分量的官員出現,媒體人們帶着預期來到現場,但是如果在聽完全場,甚至在提問之後,發現沒有實質性的內容,那末還是不會有新聞。 也因為這樣,記者必須在現場,記者在現場,並不意味着就有新聞出現。記者當然也不是新聞的制造者,而只是現場的觀察者,並且最終自己作出判斷,到底有沒有值得報道的東西。不過正如新聞是不可以預期的,同樣拿兩會的小組討論來舉個例子,雖然聽不到和自己預設的問題相關的表達,但是現場卻可能發生自己預期不到的事情,比如一個新的觀點,一些新的,從來沒有在媒體上公開過的資訊,甚至是有趣的場景。香港特首和廣東省的領導會面,大家沒有想到,開場白竟然是廣東省領導問候特首的身體健康狀況,看到因為遇襲受傷的特首頗為尷尬的表情,對于香港媒體來說,這當然是再難得不過的新聞,因為這樣的互動,對于香港的受眾來說,要比兩會更加有新聞價值。 這些天,總是聽到有人批評記者在制造新聞,特別是針對境外記者。確實有這樣的媒體以及媒體人存在,而如果記者沒有準確的報道事實,或者是變成一個新聞事件的參與者,當然違反了新聞專業操守。那末只要指出錯在哪裡,相信民眾還是有分辨能力的,被報道者也應該可以用法律,或者其它的手段還自己一個清白。 LV包 LV包包 LV 中正區汽車借款 中正區當舖 萬華區汽車借款 萬華區當舖 中和汽車借款 中和當舖 永和汽車借款 永和當舖 gucci包 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,記者為了見證一個事件是不是會發生,而來到現場,那把這些記者稱之為制造新聞的人,自然沒有人會服氣。就算是被上司所逼,帶着唯恐天下不亂的目的來到現場,只要在見證的過程中沒有介入,以及在最終的報道中沒有歪曲和誇大,那記者的操守因此而遭到批評,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。 我總是覺得,政府官員和記者之間,尤其是和境外媒體之間,並不存在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,也因為這樣,在公開場合批評和質疑記者的操守,教導對方如何做新聞,並不明智,因為操守應該是行業自律,或者是由受眾來判斷的。政府官員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,回應記者的提問,指出記者的報道存在錯誤的地方,為自己辯解,以理服人,告訴記者在中國,怎樣才是合法採訪,哪些是違反了國家法律的行為,那就非常足夠了。
- Apr 19 Tue 2011 10:19
和媒體打交道 在大會堂遇到一個媒體同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